企業大數據: 重構商業模式
“大數據作為驅動新一輪技術革命的關鍵力量,可幫助企業快速感知市場,推動業務從供給驅動轉變為市場驅動、個性化訂單驅動,進而重構企業智慧。”談及大數據對企業的幫助,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進司司長徐愈如是說。
被稱為“碎片中的智慧”的大數據技術,今年第一次“亮相”《政府工作報告》,其在企業層面的應用正在逐漸成熟,路徑也逐漸清晰。徐愈坦言:“和兩年前相比,各界人士對大數據的認識與理解更加理性、全面和透徹。”來自市場研究機構IDC的數據顯示,從產業發展來看,我國未來5年大數據產業市場規模將從2013年的2.38億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8.5億美元,復合增長率達39%。而從其對企業的幫助來看,微軟新CEO薩提亞·納德拉最近表示,在未來4年左右,“數據紅利”產生的價值將達到1.6萬億美元。
浪潮集團高級副總裁王興山告訴本報記者:“新技術在不斷顛覆傳統企業的運營模式,幫助企業實現差異化創新。新IT時代的企業信息化的一個典型特點是以數據重構商業模式。大數據重構企業智慧,需要新的思維、工具和方法作為支撐。”
數據獲取多渠道
對于服裝快消品牌Zara來說,網民們的搜索數據已成為其售前調研數據。顧客們喜歡的商品或流行趨勢從這些數據中提煉出來,成為每季新品設計時的重要參考,它也因此創造了比奢侈品巨頭LV稅前毛利率更高的奇跡。
來自互聯網的數據同樣在改變耐克。通過可穿戴設備、移動APP和社交網絡等多渠道與用戶互動,傳統的服裝公司收集著用戶日常鍛煉的數據和情況,并由此形成個性化的訓練方案,從而形成了擊敗競爭對手的核心競爭力。
東軟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劉積仁表示,大數據技術讓企業的數據來源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。“當下的數據結構比以往要復雜得多,微信等新的聲音、文字信息平臺層出不窮。這也是數據融合的基礎。”
對數據的收集因此成為大數據應用“落地”的基礎。市場研究機構IDC高級研究經理潘永花告訴本報記者,以往企業信息化主要以處理事務性數據為主,但現在卻要將來自外部諸如日志、社交媒體和移動端的數據納入進來。從數據采集的角度講,包括云、橫向拓展的服務器和融合的基礎架構等新技術的使用,都在為企業大數據做好準備。
數據來源的變化,也讓服務提供商的業務模式隨之而變。王興山表示,浪潮已成立了專門的浪潮互聯網大數據采集中心,目前已采集了超過2PB的數據,而每一PB相當于5000個國家圖書館的信息量總和。浪潮已建立起5大類數據算法,專門為企業提供各種從外部收集來的數據。“比如每個地市目前原材料的情況,各行各業招標的中標價,甚至單一商品品種的價格走勢。數據采集是有目標的,對于企業來說,不能漫無邊際地尋找。”
與此同時,擁有海量數據和數據處理能力的大型互聯網公司,也成為企業大數據應用服務商的“新面孔”。拿騰訊、阿里巴巴、百度3巨頭來看,騰訊掌握著社交關系數據、阿里巴巴掌握著交易及信用數據、百度則了解用戶搜索行為。它們也在探索將這些數據轉化為企業服務產品的路徑。4月24日,百度宣布首次開放核心數據能力,通過大數據引擎的“開放云”、“數據工廠”、“百度大腦”3大組件,為傳統產業提供大數據存儲、分析及處理的能力。
數據使用重整合
獲取數據只是企業大數據應用“萬里長征第一步”。潘永花表示:“線上線下數據如何整合,將會成為企業如何利用好數據的關鍵。”
如何將多維度的數據整合起來,讓企業內部的“小數據”與外部采集而來的“大數據”真正產生聯系,是目前大數據應用重點突破的方向。劉積仁認為:“大數據的‘大’不僅代表數據的‘多’,還意味著數據要‘有意義’。企業要打破數據的‘孤島’狀態,加強內外部數據的關聯性,這樣對企業才有參考價值。”
來自上海建工集團的案例體現出數據整合的魅力。這家承建了包括東海大橋、國家大劇院等地標性建筑的大型建筑集團已經嘗到了“甜頭”。上海建工信息化項目總監楊錦歷表示,建筑信息化最大的問題是數據同步聯動的協同,過去很多數據是滯后的,甚至是矛盾和錯誤的。但現在由多個渠道而來的數據,正在清晰地轉化和整合。“比如我們投一個1000立方米水泥柱的標,內部成本的計算涉及原材料、工時、工藝要求等等,這些數據本身就是隨時發生變化的,而各地的定額數據也在不斷變化,通過云平臺和云數據庫的比對和測算,就可以真正判斷出是否應該競標,以及到底應該如何定價。”
王興山表示,從浪潮自身的實踐來看,目前的大數據分析涵蓋了價格行情、市場商情、企業對標、精準營銷、人才行情、用戶偏好等內容,“這些整合起來的數據,正在讓企業更加智慧”。